寄望新青年:让年轻人与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

2024-3-13 10:03:59

 来源:北京商报

  今年全国两会,“新质生产力”成为“C位”热词,与之对应的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。不仅如此,稳就业和支持创业也是众多代表委员关心和建言最多的领域。如何让青年“乐业”?在工作中,给年轻人提供机会、搭建平台和营造环境,解决好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。创业就业、住房安居、养老生育、医疗保障……青年人的关切得到回应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: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:

  完善人才供需匹配机制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

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,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,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。李孝轩在长期调研中发现,大学生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,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、不完善问题突出。

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,人才供需匹配带来的“求职难”与“招工难”并存的矛盾日益凸显,尤其是当前人才结构性错配从低附加值制造业短期性“用工荒”,转变为高附加值制造业长期性“人才短缺”。

  在李孝轩看来,平衡人才供需矛盾,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。他建议,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。坚持“有效超前”和“有效匹配”原则,加强人才供需预研预判,对全局性人才需求趋势作出总体规划。

  其次,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,激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内生动力。

  最后,加快补齐人才供需匹配短板。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着眼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,提高人才供给的前瞻性、适配性和耦合度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童金南:

  “破四唯”立新标,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

  近年来,国家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,着力破除“四唯”——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,深化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“三评”改革,为科研人员“松绑减负”。

  童金南表示,“破四唯”破的是“唯”,而不是“一棒子打死”、完全不要。如果想当然地认为论文、学历、职称和奖项在评价体系中不起任何作用,那就是矫枉过正了。

  “破四唯”该以怎样的方式推进?在童金南看来,“破四唯”应该与立新标并举,立新标就是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、新方式、新机制,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。他同样提到,破除唯论文最难的是立新标,究竟用什么标准进行评价。童金南举例说,基础研究领域评价成果,最好的体现就是论文和奖项,“但如果不看论文了,年轻人很容易失去努力方向”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:

  建议青少年多读科普书多逛科技馆

  倪闽景表示,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,科技强国,点亮未来,是祖国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。开展科普教育,让青少年走近科学,热爱科学,对青少年成长和国家未来来说,都是意义十分重大的。希望青少年能够多看科普类的书籍,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,多来科技馆,来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,寻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,将来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,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副主席、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:

  完善“非升即走”考核模式

  陈群认为,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,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执行,制定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具体措施,为基础研究打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,可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制度环境。

  为此建议: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力度。建立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,强化有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,同时为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留足空间,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找到有真正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,深耕细作、长期坚持。

 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。加快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。对基础研究人员,完善“非升即走”考核模式,延长评价周期,使青年科技人员敢于承担周期长、难度大的科研。

 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。按照基于信任进行管理的原则,进一步优化、简化与科研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,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。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对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的调整权限,使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拥有更大自主权的要求真正落实落地。

  四是完善薪酬激励办法。健全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保障机制,实施适度激励的薪酬体系,弱化绩效和待遇的关联。

  五是强化正向宣传引导。推动形成支持基础科研、崇尚原始创新的良好氛围,同时,加强学术诚信建设,营造良好科研环境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大陆(19.180, -0.04, -0.21%)科技集团CEO王晶:

  塑造更多高素质数字人(12.860, -0.02, -0.16%)

  “《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(2023)》数据显示,当前我国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2500万至3000万,且缺口在持续放大。”王晶指出,眼下数字人才主要面临包括人才供给不足、人才质量亟待提升、人才供需结构失衡、人才配套政策匮乏等问题。

  “尤其是我国数字人才主要以产品研发、技术工程师等单一专业领域为主,具备数字化战略性思维、创新性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占比较少。”她表示,随着数字中国的扎实推进,大量数字化、智能化的人才需求相继涌现,政府及相关行业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。

  为此,王晶建议,首先要打造数字人才培育体系,建议前瞻性规划未来十年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地图和人才培育体系,打造实现数字人才智能识别和针对性培育的大模型。

  其次要因才制宜,推进全要素数字人才产教融合,加快构建基于产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人才培育方案,依托产业布局。

  最后,建议形成全社会立体化培育新模式,体系性梳理从思想到实践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培训课程,可考虑针对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开展教育,建设一支有战略执行力、科学思维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,塑造更多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。

 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




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浙江热线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编辑QQ:2383424132 电话13681102741
Copyright © 2000-2013 http://www.zhejr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